【導讀】今天參加iiron student network community organizing leadership training. 在4小時的workshop中,一個小小的練習讓我感觸頗深。也許正是這一次思慮的自我梳理,讓我的人生價值觀重新洗牌。 在這里分享一下我的thoughts, 也算是對我life-changing moment 的紀錄。
背景介紹:P同學,目前在讀美國大二,除了學習成績好以外,還主動參加社會活動,今天她發(fā)來了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也許你有不同的啟發(fā)。
今天參加iiron student network community organizing leadership training. 在4小時的workshop中,一個小小的練習讓我感觸頗深。也許正是這一次思慮的自我梳理,讓我的人生價值觀重新洗牌。 在這里分享一下我的thoughts, 也算是對我life-changing moment 的紀錄。
What’s your self-interest? 如果路人甲被問到了這個問題,他一定是一頭霧水。好,那首先從簡單的問題開始。 What made you? 和Who you are today? 潛在關系:what made you cause who you (your value) are today.
相信和絕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 (或者說留學生)一樣,我在what made you中寫了一下幾點:
the only child of the family,
peer pressure,
high expectation from family,
political culture,
both Chinese & American experienc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 (特指的是對父母贍養(yǎng)的責任和義務),
good-enough family (我指的是不算非常富裕但是也還說得過去的家庭條件)
在Who you are today中,我寫道:
daughter,
student who is studying abroad,
environmentist,
organizer
為什么要努力學習?
小時候老師會教育我們要努力學習,長大后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到了高中我們目標依然明確,可以為了進入理想的大學而充滿激情地去拼。那時的我們也沒覺得哪兒不對。我雖然不知道在國內(nèi)上大學的生活節(jié)奏,但無論出國還是在國內(nèi)讀書,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和社會的價值觀會讓我們陷入一段迷茫期。我們會擔心以后不知道要去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害怕找不到體面的工作。特別是大部分留學生,更看重投資(金錢成本)與回報。好像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它默認模式。編程的是社會,而我們只是循規(guī)蹈矩的玩家。對于這種模式我們能做的也只能長嘆一口?,F(xiàn)在我想問問自己:為什么會覺得無奈?
答案并不難找:這是一個物質主義驅使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被認為有權利和金錢和地位的人永遠是贏家。(至少that’s how I was told。)再問自己,為什么它會被物質主義驅使?也許通過我列的幾點可以找到些答案。不用說作為獨生子女被家庭寄予的極高的期待,不用說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所產(chǎn)生的對父母贍養(yǎng)的重擔,不用說出國留學的使命源于同齡人的競爭壓力。這里我只想談一點: 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我們曾被大人告知,“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用不著管, 有那么多專家學者慈善機構,他們自會解決,你一個人也做不了什么”。 可是他們熟不知,孩子的社會責任感這是這樣悄無聲息,沒有被平反過的扼殺了。這責任感甚至在他們的價值觀里從沒存在過。再來,新聞上滿是報道和表揚政府對貧 困和弱勢群體的救助行動讓我們又一次把對社會的關心歸類到了政府工作上。在這樣的觀念下,學習真就成了我們唯一“被允許”做的事。從上小學起到高中,補習班就沒少上。有多少學生能在課后、周末、寒暑假打心眼里愿意和堅持(可以用“年”來做單位的)參加公益活動去幫助幫助生活在邊緣上的人? 那些被利益驅使的,為了討個照片證書什么的留以后申請學校(你懂的),或是學校要求的不算。當你做一件事,但不是為了做事本身而做的話,這個事對你就沒有意義了??墒沁@樣做,亦是無奈。于是,物質主義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成了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huán)。
每當被美國人問“What do you value”,我總是難以啟齒。因為我知道“高薪,名譽,地位”與美國學生那一系列圍繞社會責任正義的話題相比,真的拿不出手。
談到美國學生,我再扯點。不談宗教對他們價值觀的塑造,不談他們豐富的課外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s,光談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和來自各地的美國大學朋友交流過發(fā)現(xiàn),他們的生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優(yōu)越。即使是白人,他們的生活還是充滿很多坎坷的。從小被家暴, 親人有精神問題,被人歧視,生活在混亂犯罪率高的社區(qū)等等等等,這都有發(fā)生在身邊美國朋友的身上。這些換作發(fā)生在我們身上,估計打擊是一輩子的。讓我非常敬佩的是,他們把這些不幸的生活經(jīng)歷轉化成了一種對社會病態(tài)的關注和對social justice 的commitment. 他們沒有坐等別人來解救和他們有相同經(jīng)歷的人,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社會,減少這類不幸經(jīng)歷的上演。這,造就了他們的self-interest。這個詞被人誤解為“自私”,但其實是: what you want in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是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在形成了一種人生價值觀后的渴望, 而這渴望又是一種可以形成與公眾互惠互利的互動。
這讓我一下子對自己將要做的工作——建立student network——有了個powerful的解釋。于是我鄭重地寫下了我的self-interest statement: to reshape Chinese youth’s outlook by helping them explore their true obligations as being a part of the society. And this can start off through the actions on averting climate change.
?
?
手機請直接輸入:如1860086xxxx
座機前加區(qū)號:如01059992xxxx
請輸入您的電話號碼,點擊通話,稍后您將接到我們的電話,該通話對您完全免費,請放心接聽!